<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中国政府网省人大省政协
        黑龙江省政府>>龙江要闻>>数据信息

        龙江县前三季度“四上”企业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情况分析

        2022年10月24日16:55  来源:省统计局

        2022年前三季度,龙江县“四上”企业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整体呈增长态势。截至三季度末,县域内“四上”企业共92家,比上年同期增加了9家;从业人员期末人数为4521人,同比增加49人,增长1.1%。前三季度,累计发放从业人员工资总额210726千元,同比增加19216千元,增长10.0%。

        一、“四上”企业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基本情况

        (一)从业人员期末人数情况

        截至三季度末,龙江县92家“四上”企业分布在11个行业之中,其中从业人员期末人数排在前三位的是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分别是2527人、522人、472人;排在后三位的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分别是39人、14人、3人。与上年相比从业人员期末人数增长最多的行业是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5.6%;下降最多的行业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下降32.2%。

        2022年三季度末从业人员情况

        序号

        行业

        本年本季从业人员期末人数(人)

        上年同期从业人员期末人数(人)

        增长率

        1

        制造业

        2527

        2639

        -4.2%

        2

        采矿业

        522

        499

        4.6%

        3

        建筑业

        472

        475

        -0.6%

        4

        批发和零售业

        332

        288

        15.3%

        5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281

        193

        45.6%

        6

        房地产业

        150

        129

        16.3%

        7

        卫生和社会工作

        141

        138

        2.2%

        8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40

        59

        -32.2%

        9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39

        36

        8.3%

        10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14

        13

        7.7%

        11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3

        3

        0.0%

        汇总

         

        4521

        4472

        1.1%

         

        从人员类别看,本年本季从业人员期末人数中女性人数为1241人,占全部“四上”企业期末人数的27.4%,同比增长0.6%,其中女性人数最多的行业是制造业601人,下降11.0%。本年本季劳务派遣人数期末人数为283人,占全部“四上”企业期末人数的6.3%,同比增加了78人,增长38.0%。

        (二)从业人员工资总额情况

        前三季度,“四上”企业从业人员工资总额为210726千元,同比增加了19216千元,增长10.0%。在11个行业当中,从业人员工资总额增长率呈“七增四降”,排名前三的行业是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71.1%,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增长26.5%,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5.9%。

        劳务派遣人员工资总额为14134千元,同比增加6570千元,增长86.9%。其中,制造业劳务派遣人员工资总额为9438千元,增长85.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为4508千元,增长86.0%;房地产业为100千元,增长122.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88千元,与去年持平。

        (三)从业人员月平均工资情况

        前三季度,全县“四上”企业从业人员月平均工资为4656元,与上年同期的5228元相比减少了572元,同比下降10.9%。11个行业中,增长最多的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从业人员月平均工资为5556元,增长80.5%。其他行业情况如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3556元,增长18.5%;批发和零售业为3534元,增长9.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为8920元,下降2.9%;制造业为4367元,下降3.4%;采矿业为4456元,下降9.5%;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为3205元,下降12.1%;建筑业为2499元,下降14.2%;卫生和社会工作为6180元,下降21.1%;房地产业为3705元,下降22.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5241元,下降49.5%。

        二、应关注的问题

        (一)劳务派遣人员占比较小。三季度末,从业人员期末人数中,劳务派遣人员期末人数为283人,仅占全县“四上”企业全部从业人员人数的6.3%。由于部分企业对于劳务派遣这种新型用工方式需求不高,所以仅有制造业和电力、人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有劳务派遣人员,分别是186人和97人。

        (二)部分企业用工需求下降。经过与多个行业多家企业沟通了解,往年建筑业三季度正值用工高峰期,但是今年用工人数却下降0.6%,例如齐齐哈尔市钰景琳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用工人数下降58.3%,龙江县中天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用工人数下降26.9%;还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龙江县润泰金宝购物中心有限公司,受疫情影响,大型商场客流量减少、消费者消费欲望降低、企业收益下滑,为节约成本,减少了32.2%的从业人员。

        (三)行业间收入差距过大。11个行业中,前三季度从业人员月平均工资收入最高的是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月平均工资为8920元,较平均值高4264元,其中中广核龙江风力发电有限公司月平均工资是全县“四上”企业月平均工资的3.7倍。月平均收入最低的是建筑业,为2499元,较平均值低2157元。

        三、对策和建议

        (一)灵活用工让企业降本增效。应鼓励有用工需求的企业尝试招聘劳务派遣人员。目前全县农村剩余劳动力仍有闲置,并且企业选择劳务派遣可以降低招聘成本、降低培训成本、降低薪酬支出、方便临时用工,同时也是合法避税的一种手段。劳务派遣人员可以增强就业的灵活性、可以更好的受劳动法保护。同时,这种用工形式也能调节劳动市场供求,具有吸纳就业的潜力。

        (二)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就业技能水平。虽然企业用工需求下降,但是从部分企业招聘条件来看,则更多是偏向“质”,而非“量”。所以要不断创新技能培训方式,完善培训机制,进一步增强职业技能培训实用性和灵活性,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增强技能培训针对性,实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相对接。就业者应主动转变就业观念,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选择适合的工作岗位。

        (三)平衡行业间收入。第一,由于各行业发展不同步,行业工资差距较大。改善行业工资差距,关键在于缩小行业工资水平两极化差距。因此,针对与整体行业工资差距关联度较高的行业,要加大对经济发展迟缓行业的扶持力度,适当调整行业最低工资标准,并完善劳动者权益保护程序以加强从业人员收入保障。第二,各行业要深化创新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降低对外部技术引进的依赖。制造业等行业可适当加大创新经费投入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并提高劳动产品价格,使行业经济效益和劳动力价值得到提升,从而缩小行业间工资差距。



      1. (责编:张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