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化政府责任,狠抓工作落实,推动教育优先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主要成效
(一)党的全面领导有力加强。省委建立四大班子领导包联高校制度,省级领导深入学校调研、座谈、讲党课31次,高位推动“上讲台”制度化常态化。各级各类学校(含民办)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出台高校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具体意见,在“双一流”建设中明确提出党建和思政工作要求,“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数量全国第五、低年级党支部设置率居全国第二、大学生党员比例居全国第四。全省高校专职组织员队伍配备比85.96%,同比增长41.64%。辅导员师生比1∶197。1人获2021年全国“最美高校辅导员”称号,5人获第十三届“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把“提升团干部‘三率’配备”和“加强社会领域团组织建设”纳入省委对市(地)党委的主体责任目标考核指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实施中小学“暖心解忧”十项行动、高校“安心解困”五项行动,制发关心下一代工作细则,210万中小学生参加“明亮眼睛关爱行动”,为5000名农村小学生捐赠200万元物资。
(二)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落实。印发《黑龙江省教育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指导全省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加大教育事业投入,下达中央及省城乡义务教育补助配套资金19.9亿元,2021年安排专项资金和债券资金119亿元,用于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和省属高校化债。全省教育支出同比增长2.8%,“两个只增不减”整体实现。建立生均经费拨款制度和教育支出考核制度,对教育支出连续两季度列全省后10位的县(市、区)予以通报。集中有限财力支持高校“双一流”建设及后勤改造、职业院校实习实训条件改善、普通高中新高考改革、普惠性学前资源扩充等。
(三)“五育并举”格局更加完善。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面融入各学科教学。9所学校入选全国第二批《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典型案例,龙江特色“五色”德育模式在全国德育工作会议上交流经验,中小学班主任和思政课教师14人入选全国优秀案例。制发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育、美育实施意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开课率100%,“体育与健康”纳入中考。将心理健康和安全法治教育纳入课程。出台综合防控近视考核评议办法,专兼职校医或保健人员配备率75.2%。
(四)改革发展任务有效落实。“双减”工作成效显着。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97.7%,我省做法在孙春兰副总理主持召开的座谈会上作典型发言。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在教育部会议上作经验介绍。教育评价改革不断深入。建立政府教育履职评价、区域教育生态考核评价、高校高质量发展增值性评价等机制,启动高考综合改革。我省在全国教育评价改革会上作典型发言。民办义务教育不断规范。全省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在校生占比降至2.41%,县域占比全部控制在15%以内。语言文字和教材管理卓有成效。首届全国教材建设评比获一等奖9种。民族幼儿园全面实现国家通用语言保教,民族学校相应年级全部使用三科统编教材。排查教材教辅读物10万余本,发现问题1303条,停用、下架教材656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果丰硕。建设30个现代产业学院。公布首批33家省级产教融合型培育企业。建设齐齐哈尔职教服务乡村振兴示范区。4所职业学校入选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6所高职院校主动结对服务边境县。成立龙江工程师学院,建立高端智能装备产教融合育人联盟,校企共育卓越工程人才。积极与教育部共建黑龙江省国家职业教育示范合作区,共同推进龙江教育高质量发展。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稳定。2021年本专科计划完成率92.2%,增幅3.3%;2021届毕业生去向落实率86.16%。2022年本专科招生计划25.88万人,增幅7.2%;2022届毕业生较上年增加22%,去向落实率80.94%。高校学科专业布局更加优化。第二批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数量排名全国前十。新设置本科专业26个,撤销11个。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34个。新增哲学社会科学博士点4个、硕士点20个。80个学科进入全国前30%,其中A+学科、A类学科分别排名第七、第十位。ESI前1%学科领域增幅77.3%。哈工大3个学科进入世界前千分之一,其中工程学学科进入前万分之一。“医教协同”迈出新步伐。每年面向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定向培养300人。2021年落实紧缺医学专业人才招生计划416人,增加70人。哈医大入选首批11个全国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创新项目、首批18所全国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并牵头组建龙江新医科教育联盟。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管与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出台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意见、研究生教育创新与质量提升工程五年实施方案,实施卓越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创新项目。教育数字化战略取得实质成果。中小学百兆宽带入校率100%,多媒体教室拥有率100%。“互联网+教育”大平台立项建设。IPv6接入率全国第五。5所高校入选“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哈工大入选教育部2021年度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
(五)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开展“六个一”师德专题教育,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经验做法在全国会议上交流发言。中宣部授予哈工大刘永坦院士“时代楷模”称号,2人入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2021、2022年各1人), 1人获2021年全国“最美教师”称号。建立完善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增长机制,省级自筹资金为3.2万名边境县和脱贫县乡村教师发放生活补助。排查清理增加教师负担事项116项。推动落实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价制度改革,增设正高级讲师(生产实习指导教师)职称,84人通过评审。出台《黑龙江省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重新修订评价标准,更加科学客观公正评价教师。实施中小学教师能力素质提升计划,争取社会力量(飞鹤集团)连续3年每年赞助2000万元进行中小学教师高端培训。
(六)教育公平迈出坚实步伐。两年支持公办幼儿园新建改扩建和设备采购项目142个,2021年全省新增民办普惠性幼儿园844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88.92%。下达18亿元义务教育一般债券,支持2011所义务教育学校改善条件,控辍保学台账常态清零,对优质均衡先行县每县奖补200万元。下达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资金和一般债券10.49亿元,对18个边境县和2个民族县每县补助200万元,普通高中大班额基本消除。两年下达特殊教育扶持资金及一般债券9502万元。职教经费年均增长4.8%,2022年下达2.74亿元改善中职学校条件。5市技工学校招生纳入中职招生统一平台。投入学生资助资金16.9亿元,国家助学政策和项目全部落实。
(七)校园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全面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开展高校政治安全及意识形态全面检视和集中整改,印发《高校宗教工作实务手册》。持续开展校园安全专项整顿,推进“双重预防机制”信息化建设,严厉打击“校闹”,加强校园安防建设。省政府出台加强校车安全管理实施意见。建成29个全国“青少年维权岗”。连续十余年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事故、案件,教育部2021年度平安校园建设和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考核评价位于第一档次。
(八)学校办学行为进一步规范。开展职业院校实习实训管理专项整治,建立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服务平台和“日回访”制度。落实来华留学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出台中小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规定。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收费和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纳入银行托管。明确义务教育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标准并向社会公开。
二、2021年评价反馈问题整改完成情况
2021年评价反馈我省存在3个问题:一是“2020年27个县(市、区)未实现第一个‘只增不减’”。我省2021年对市级政府教育履职评价已将问题写入评价报告。后续专门下发整改督办函,将整改情况列为2022年评价内容,其中20个县(市、区)教育支出比去年同期有增长。二是“教师待遇问题反映较多”。将教师工资待遇落实情况作为2022年市级政府教育履职评价内容,对佳木斯、鸡西等市相关问题予以督办,目前已全部整改。三是“大部分地区尚未实施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出台完善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的意见和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办法,建立绩效工资制度的同时,通过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设立事业单位绩效奖金项目,提高了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将义务教育教师“双减”课后服务补助经费额度作为增量资金纳入绩效工资,单独予以核增。目前绩效工资制度已普遍实施。
三、主要问题
(一)教育资源配置不够优化。一是学前教育仍然是发展的短板,农村儿童城市入园增速明显,老城区及新增人口集中地区公办园建设速度滞后于城镇扩张速度,农村公办园“空壳”现象较多。受疫情影响,部分普惠民办园关闭、公办园停学,导致普惠园覆盖率和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有所下降。二是义务教育优质资源配置不够均衡,义务教育学校城镇率达到90%以上,超过人口城镇率近25个百分点,“城挤乡弱”现象仍然存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生源逐年减少,闲置校舍增加。城镇人口集中地区生均校舍面积紧张,体育活动空间不足。三是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城乡分布不均衡,县域办学条件相对薄弱,个别县区生源和教师存在流失现象。选课走班对县域普通高中压力较大。四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生均校舍面积不达标学校占比较高。城市中职学校办学能力明显好于县域学校。部分县域中职学校全日制在校生不足,师资水平较低,培养能力不足。
(二)公办普通高中、本科高校现行学费标准较低。普通高中学费仍执行1997年标准,根据现行物价,收支矛盾持续加大;本科高校传统专业学费仍执行2000年标准,约70%的原有专业20余年未调整学费标准,高校基本支出持续增长,用于正常运转的教学科研经费相应减少。
(三)教师队伍建设存在薄弱环节。一是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边远农村地区总量超编、结构性缺编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城乡、区域间骨干教师分布仍不均衡,教育质量均衡还需加力推进。二是教师培训质量控制机制不够完善,校本培训、“国培”“省培”以及网上培训质量监控体系还有待健全,因疫情影响,有的项目进展相对较慢。三是教师违反师德师风行为和中小学教师违规补课现象时有发生,整治师德师风工作力度还需加大、机制还需创新。四是个别地方存在未能按照在编教师同等待遇为特岗教师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问题。
(四)高校服务发展体系不够完备。一是部分高校办学特色不明显,专业同质化,农林、医药等重点领域高峰学科和高层级平台不足。二是专业设置对接我省产业发展不够紧密,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不高,产学研用支持保障机制还不健全。三是科技服务与成果转化资金投入不足,高校可转化科技成果成熟度不高,科学研究与市场应用结合还不够紧密,落地转化服务支持体系还不够完善。
(五)“五育并举”存在短板弱项。一是劳动教育师资配备缺乏标准,专职教师数量不足,影响劳动课开设。二是学校体育设施建设不均衡,老城区和人口集中地区学校生均体育场馆面积相对不足,农村地区体育场存在闲置浪费、维修困难等问题。三是美育不是必考科目,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和课时得不到很好地保证。四是学生线上学习比较普遍,作息规律和体育活动时间得不到保证,导致近视防控和体质健康控制压力增大。
(六)教育数字化转型相对滞后。一是教育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不够,规划路径不够清晰,支持保障体系建设尚需加强。二是教育专网建设和校园网络升级相对滞后,管理与技术力量不足,数字资源开发和应用与教育教学融合不够。三是“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建设速度需加快,“数据孤岛”现象尚未有效解决,数字教育资源集成率不高。
(七)“双减”工作防反弹任务重。一是校外违规补课更加隐蔽多样,成为治理难点。二是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监管事权移交相关部门后,部门之间沟通协调、对接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三是部分学校课后服务师资不足,服务类型不丰富,社会资源挖潜不够,有的场地较小导致活动受限。四是多部门联合执法未形成合力,教育部门执法缺乏刚性,对校外培训机构违规行为震慑不明显。
(八)校园安全维稳面临较大压力。一是个别部门、部分学校、幼儿园对安全维稳工作标准执行不严,日常管理和常态监管不严密。二是安防建设存在薄弱环节,部分民办幼儿园人防、物防、技防不到位,装备器械不齐全。三是网络安防专业人员和设施设备配备不足,网络舆情监控处置难度大。
四、下步举措
(一)协调推进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是实施学前教育提升工程,巩固提升“三率”,如期完成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县(市、区)规划建设任务。二是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打造先行示范县(市、区)。三是以县域普通高中为重点,依托普通高中改造计划和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项目,促进普通高中办学条件相对均衡。四是实施职业学校省级分类达标工程,扶持县域职业高中建设。五是大力实施“双一流”“双特”和高教强省(三期)建设,建好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高校和专业集群。
(二)持续优化财政教育支出结构。一是督促县(市、区)按照教育支出“两个只增不减”要求,通过政策设计、制度设计、标准设计带动投入,落实财政教育支出责任。二是在重点保障义务教育的前提下,优化支出结构,积极支持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三是实施教育支出考核,定期对教育支出进度较慢的市(地)、县(市、区)进行通报,督促市(地)、县(市、区)加强教育经费绩效管理,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探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新路径。一是合理调整教师结构,做好教师需求测算,新增教师向急需岗位倾斜。二是推动“县管校聘”提标扩面,加大教师、校长轮岗交流力度,在县域内统一调配教师资源。三是进一步推进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树立新时代教师评价观和教师发展观。四是推动各地健全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保障长效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严厉查处侵害教师利益行为。五是把师德师风建设贯穿教师培养培训和日常管理全过程,加大师德违规行为查处力度,净化教师队伍。六是实施龙江教育名师工程,用五年左右时间培养造就新一轮的千名骨干教师、百名卓越教师、数十名教育家型教师队伍,加大表彰奖励力度,树立一批先进典型。七是加强教师培训,完善教师培训质量管理制度,提升培训质效。
(四)不断提升教育服务振兴发展能级和水平。一是大力实施省“双一流”二期建设,加快高水平大学和“三个一批”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促进高等学校分类发展和学科专业优化调整,重点建设一批急需领域高峰学科。二是大力实施龙江卓越工程师培养支持计划,加快龙江工程师学院建设,争创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国家示范基地。三是大力实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支持计划,加大经费支持和奖励力度,加强科技成果前期培育,加快中试熟化,促进后期转化落地。四是大力实施高端人才发展计划,通过实施“头雁行动”“春雁行动”“龙江学者”等高端人才支持项目,着力培养、引进、集聚一批战略科学家、学术领军人才、青年骨干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五)加快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和评价体系。一是全面落实课程方案,建立音体美劳课程开设情况动态监控机制,落实课时和教学内容,发挥好课堂主阵地作用。二是加强音体美劳教育保障条件建设,合理引进师资,盘活富余教师资源,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薄弱普通高中条件提升工程,做好线下音体美劳教学的实施与监控,开发线下音体美劳教育新模式。三是充实完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中高考升学的重要参考。将学生体质健康、近视防控等关键指标纳入对政府、学校的重要考核内容。
(六)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赋能教育。一是加快“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建设,推进教育专网和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教育数字化种子项目工程。二是推进教育融合应用体系建设,深化“三个课堂”应用。积极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实验区建设,加强一流本科数字课程建设。推动教育APP管理与“双减”政策衔接。三是加快建设省级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建立教育信息化产品和服务进校园审核备案机制。四是提升网络安全水平,加快推进IPv6升级改造和部署应用,完善监测预警通报工作制度,推进软件正版化工作制度落实,提升网络安全综合水平。
(七)持续推进“双减”走深走实。一是持续强化校内减负,推动教育教学质量、作业管理水平、课后服务水平“三提高”,实现减作业、增睡眠,减补习、增运动,减刷题、增实践的“三减三增”目标。二是持续强化评价引导,推进中高考改革,推进教学、考试、招生和管理综合改革,引导学校、家长减负。三是持续整治违规培训,实施全方位监管,紧盯重点时段、重要环节,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违规变异培训。四是持续推进校外教育培训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形成综合执法、联合执法、协作执法机制,加快构建黑龙江省校外培训监管执法体系。
(八)坚决维护教育领域政治安全和整体安全稳定。一是全面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和安全包保责任制。二是开展新一轮全省校园安全工作大检查,着重复查“4个100%”和校园楼宇加装防护设施情况。三是加快省级校园安全防控管理系统平台建设。四是建立重点网络平台监测清单,扩大网评员队伍规模,健全有效传导、触达末端、灵敏响应的舆情风险预警机制,稳控违法传教活动,严格学术活动365bet国际_365bet特点_365bet规则,加强在线教育监测,确保各类阵地可管可控。五是健全疫情防控校地对接直通机制,确保领导体制、应急机制、指挥体系高效运行,对全省高校及二级学院进行全覆盖督导,筑牢疫情防控服务保障线,打好校园疫情防控阻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