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中国政府网省人大省政协
        黑龙江省政府>>龙江要闻>>数据信息

        关于依安县土地规模经营的调查报告

        2022年07月19日11:28  来源:省统计局

        依安县地处黑龙江省西北部,幅员面积3676平方公里,位于黑土层厚、有机质量高、光热条件好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和北纬四十七黄金奶源带的松嫩平原腹地,素以“黑土粮仓”“绿色食品名城”闻名。

        多年来,依安县委县政府深入实施“两藏”战略,着力以打造“生态县、有机粮,建设高端食材供应大厨房”为目标,以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己任,以拓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途径,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土地流转实效,规模经营水平全面提升。

        一、土地规模经营的基本情况

        截至目前,全县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24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5.0%;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330家,大机耕代耕主体200家,入社群众1.02万户,入股土地104.3万亩。

        图1 全县土地规模经营面积比重图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提升土地规模经营领导力。县委县政府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要求、高质量推进,充分认识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牢牢扛起多种粮、种好粮的政治责任和底线思维,不断加大工作推进力度。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统筹规划领导小组,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察粮情、问粮事,从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到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从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到强调党政同责要真正见效,加快推进农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积极对上争取政策,将耕地轮作试点、高标准农田建设、深松深翻补贴、农业保险金融支持等扶农惠农政策优先向土地规模经营地块倾斜。以太东乡为例,2019年以来,争取耕地轮作试点面积5.3万亩;裕民村被确定为2020年全国玉米绿色高质高效生产基地。2021年确立的1.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正在规划落实中。

        二是培育新型主体,提升土地规模经营竞争力。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全县紧紧把握农业发展的历史机遇期,以秋整地为突破口,通过采取村情民意恳谈会推动、新兴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惠农政策倾斜拉动及产业基地联盟建设促动4项目措施,引导合作社通过统一订单、统一施肥、统一检测、统一管理、统一收购,把入社农户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统一经营,逐步形成以“农户为基础,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骨干,农业企业为龙头”的经营主体,探索出破解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家庭生产向规模经营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有效路径。

        三是融合科技含量,提升土地规模经营支撑力。全县引进安装GDP导航系统机械代耕主体151个,整合动力机械1021台,播种机械481台,整地机械1200台/套,收获机械912台。依托中国一重农业机械服务公司、象屿农产、依安县山湾千万元农机合作社的机械力量,深翻深松深度30公分以上,采用重耙对角45°作业两遍,深耕16公分以上,实现了耕作从整地、播种、田间管理到收获的全程机械化、精准化、科技化托管服务。

        根据玉米大豆作物种类生产特点,采取110公分大垄双行或者大垄三行全新种植模式,玉米每公顷保苗株比65公分小垄多1.5万株,大豆每公顷保苗株比65公分小垄多10万株。

        在中科院的指导下,构建黑土粮仓数字应用平台,通过“多光谱+高光谱+红外一体化”无人机遥感监测、北斗监管及导航数字监管、单品连片种植区管理分析系统等全域数字化系统,实时记录农机作业、作物生长,以及种子、农药、化肥等投入信息,建立每一块“黑土地”的动态数据库,为土地规模经营、数字赋能黑土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有机土地转化、精准农作、特色农业品牌等提供数字支撑。

        四是加强垦地合作,提升土地规模经营持续力。农垦是现代农业的龙头航母,全县充分借鉴农垦先进生产力优势,聘请北安分公司专家团队提供技术支持,坚持归方连片原则,采取市场化“托管+分红”合作社市场订单模式,通过组织推动、垦地联动、企业带动、市场拉动、政策催动、服务促动等方式,持续推动土地连片流转、规模整合,在提高种植作物亩效益的同时,释放巨大土地规模优势。深刻改变了农民组织形式、种植技术模式、机械作业方式,加大了对全县土地规模经营种植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为家庭农场及周边农村提供全程高效的保姆式农机农艺服务。

        五是聚焦产业项目,提升土地规模经营影响力。依托于全县资源优势,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成功签约落地了100.2亿元的北纬47绿色有机食品产业集群项目,带动县内及周边鲜食玉米生产、玉米淀粉加工、生物发酵工业链条发展,同时带动了上下游、左右岸包装、物流、仓储、销售、服务等配套链条协同发展,实现农产品加工向规模化、集聚化、有机化方向发展,更加有效带动了土地规模经营和有机土地转换。

        象屿农产、鹏程生化、瑞雪糖业等11户龙头企业不断自主创新升级技术,在大力发展有机农产品加工业的同时,在生物制药、生物农业、生态有机、数字经济等领域深入探索,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加大农产品产销对接力度。1-5月全县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14.1亿元,增长14.6%。

        围绕建设高端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基地,打好寒地黑土、绿色有机、非转基因三张牌,构建区域农产品标准化、标识化特色品牌,先后荣获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全国数字乡村建设试点地区、全省“好粮油”示范县、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全国玉米绿色高质高效行动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持续推进规模经营,向优势要素资源要粮食。全县土地经营地块全部采用农垦系统先进的种植理念、种植标准和田间管理水平,通过品种与技术、农机与农艺、政策与保障、黑土保护与数字农业相结合,开展大豆、玉米高产模式攻关,既提高了农作物防涝和抗倒伏的能力,也提高了粮食产量。经测算,每公顷玉米可多产出1500公斤,大豆可多产出750公斤。玉米、大豆、水稻三大作物基本实现良种全覆盖和全程机械化,建成高标准农田125万亩,粮食产能保持在26亿斤以上,连续12年跻身全国产粮大县切实让“中国饭碗”装的更满、端的更牢、成色更足。

        图2 全县粮食产量图

        二是持续推进规模经营,向先进农机农艺要效率。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的契机,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机械,通过机械化整地、机械深施肥、机械化播种、机械化收获等先进实用技术,加快推进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2021年,全县农机总动力74.8万千瓦,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7.7%,原来100个人一天才能种完的一公顷地,现在使用农机播种仅需1个小时,不仅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更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

         

        图3、图4 玉米、大豆规模经营与常规经营效益对比图

        三是持续推进规模经营,向新型经营主体要收入。土地规模经营变“零”为“整”,有效提升了农民组织化和土地组织化程度,不仅加强了三次产业融合,也带动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经测算,规模经营玉米亩均产1197斤(14个水)、大豆亩均产431斤,分别增产124斤和50斤,增收124元和160元;有机转换成功后,可实现优质优价,预计亩均增收600元以上。同时,通过土地规模经营,预计全县溢出土地7.5万亩,平均每村增加500亩,村集体可增收25万元;可释放劳动力1.4万余人。对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引导其进入工厂转变为产业人才,真正实现农民、村集体“双增收”。

        图5 近五年全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图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民思想观念有待解放。部分农民对国家提倡适度土地规模经营政策认知上有偏差,担心土地流转后会失去土地承包经营权,有的农民还对承租人能否爱惜使用土地缺乏信任,不愿将自己家的地流转给别人。随着国家各项粮补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种地的负担有所减轻,即使自己不愿意种地,也选择将闲置土地交给别人代耕代播,从而享受国家惠农补贴,导致了土地流转不顺畅,实现大面积规模经营有困难。

        二是企业运行机制有待完善。由于农业本身为传统产业,极易受自然因素和市场风险影响,投资成本高、周期长、收益低,大多数人不敢大规模进行合作社经营,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土地的规模流转。目前全县的大部分合作社仍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受技术不强、人才短缺、资金不足、管理制度不不健全等多种因素制约。规模不大,实力较弱,缺乏龙头合作社的带动引领作用,仍是目前全县推进规模经营工作的一项难点。

        三是资金保障力度有待加强。将土地集中整合需要在道路、水利、设施等基础建设中投入大量资金,还有农机、农资、农技等运行成本,目前农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流转主体大多还处于起步阶段,资金周转不灵,也制约了农村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

        四、对策建议

        一是积极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要有针对性地向农民农户宣传土地流转及加入合作社的意义,从政策解读、组织形式、运行框架、希望潜力及资金收益等多方面宣传,引导其从“自给自足”的传统思想转变为“规模经营”与时俱进的思想中来。要树立村干部、村集体、村能人大户典型事例榜样,营造规模经营的良好氛围。制定有利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农村有志青年、城镇工商业者、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土地规模经营。

        二是积极培育主体,增强发展动能。要积极培育家庭农产、农民合作社等新型规模经营主体,在技术、资金、政策、税收、营商环境和服务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鼓励种植大户、家庭农场通过转包、租赁等方式,承接农民流转的土地,扩大规模经营,特别是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开辟新的农业产业项目,用大项目和大企业搭建土地流转市场需求空间。

        三是积极精准风控,提供金融保障。针对农业投资周期较长、投入较高、资金周转不灵的实际,加强与国有银行、邮政储蓄等金融系统合作力度,积极探索“政府基金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市场化运作”的订单质押融资模式,通过担保、贴息、建立风险补偿金等形式,有效解决新型规模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在规模经营主体上,一定要选用有一定资金周转和风险赔付能力的主体,构建高效稳定金融体系。



      1. (责编:张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