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东北中心召开2022年工作会议。
东北地区分布着约5000万亩寒地盐碱地,以苏打盐碱地为主,与滩涂盐碱地不同,寒地盐碱地pH值较高,改良难度系数更大。要想突破技术“瓶颈”充分利用这些盐碱地资源,就须打好“耐盐碱水稻品种选育+盐碱地综合治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合拳。
东北中心自承建以来,目前构建了集育种、栽培、植保、信息于一体跨领域、多学科、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审定推广了18个耐盐碱水稻新品种,创新集成了盐碱地水稻提质增效、轻简节本直播、芦苇专项治理、稻田泥浆化治理等技术模式;在大庆市肇源县、齐齐哈尔种畜场等地建立了千余亩典型的耐盐碱水稻原种培育及盐碱地改良实验基地。同时,用数据赋农,将盐碱地改良利用与农业大数据相结合,在黑龙江省不同生态区设立7个试验站,辐射东北三省一区,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为寒地盐碱地稻作核心技术攻关,注入“数字化”新能量。
下一步,东北中心将运用生物技术、数字技术赋能现代农业发展,紧抓耐盐碱作物提高土地增量的发展契机,选育适应盐碱地种植的耐盐碱水稻品种,集成耐盐碱水稻配套栽培技术和土壤改良技术,培植更加具有竞争力的水稻企业,打造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的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立足龙江、服务三省一区大农业,构建“产、学、研、用”于一体的融通平台,与国创中心总部、其他研究中心和区域中心一起共同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盐碱地综合利用新模式,为全国不同生态区盐碱地综合利用作出科技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