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中国政府网省人大省政协
        黑龙江省政府>>龙江要闻>>数据信息

        摸清齐齐哈尔市人口底数 促进协调发展

        2021年11月08日11:33  来源:省统计局

        2020年,国家开展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七人普”)。从齐齐哈尔市人口普查数据来看,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人普”)相比较,十年间全市人口数量、分布、结构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七人普”在摸清人口家底,掌握了人口趋势性变化的同时,也为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制定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促进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提供了数据支撑。

        一、人口总量现状概述

        “七人普”数据结果显示,2020年11月1日全市常住人口406.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2.8%,总量居全省13个地市的第2位。受出生、死亡人口变化及迁移流动人口影响,全市人口由2010年“六人普”的536.7万人下降到“七人普”的406.7万人,年平均下降2.73%。

        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71.5万户,集体户6.1万户;家庭户人口381.6万人,集体户人口25.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2.23人,比“六人普”减少0.67人。

        二、人口流动、分布及结构特点

        (一)人口流出速度加快。

        2010年,“六人普”全市常住人口为536.7万人,与“五人普”相比,减少5.3万人,下降1.0%。2020年,“七人普”全市常住人口仅为406.7万人,人口减少130万人,下降24.2%,下降速度明显加快。从县域区域看,区域人口减少比重小于县域人口减少比重。“七人普”数据结果显示,七区总人口140.7万人,与“六人普”相比,人口减少14.7万人,拉动总人口下降2.7个百分点;九县总人口266万人,与“六人普”相比,人口减少115.3万人,拉动总人口下降21.5个百分点。人口流出主要在县域,九县(市)常住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幅度比较大的(超过30%)是北部四个县(市)。其中,讷河市人口减少18.9万人,下降30.2%;克山县人口减少14.8万人,下降36.7%;克东县人口减少10.7万人,下降40.5%;拜泉县人口减少23.8万人,下降45.8%。

        (二)中心城区(北三区)人口“两增一减”。

        中心城区人口虽然也呈下降趋势,但受教育、医疗等资源因素影响,常住人口逐渐向建华区、龙沙区聚集,三个区人口数量呈现“两增一减”。“七人普”数据结果显示,中心城区总人口96万人,与“六人普”相比减少2万人,下降2.0%,其中,龙沙区人口35.6万人,增加0.1万人,增长0.3%;建华区人口33.3万人,增加4万人,增长13.7%;铁锋区人口27.1万人,减少6万人,下降18.1%。

        (三)人口性别比趋于平衡。

        全市人口性别比不断优化,并趋于平衡。从发展史上来看,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全市重工业发展比较突出,迁入人口以青年男性为主,因此性别比偏高,从户籍资料查询到,1978年全市性别比高达107.2(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随着全市经济、文化、社会水平的不断发展,女性地位的不断提升,人口性别比不断优化,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性别比已经下降到101.1,低于“六人普”的性别比0.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7个百分点,低于全国4.0个百分点。

        (四)年龄结构不断变化。

        从年龄结构看,全市总人口中0-14岁人口42.6万人,与“六人普”相比减少27.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10.5%,降低2.6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298.4万人,与“六人普”相比减少123.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73.4%,降低5.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65.7万人,与“六人普”相比增加21.6万人,占总人口的16.2%,提高8个百分点。与“六人普”相比,儿童与成年人口减少,老年人口在逐渐增加。

        (五)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提升。

        人口受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1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10年的9.1年增长到2020年的9.6年,提高了0.5年。其中,1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大专及以上人口为45.1万人,与“六人普”相比增加11.3万人,占1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的12.4%,提高5.1个百分点,高学历人口增长明显。常住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提升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六)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

        从城乡分布看,全市总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常住人口为218.2万人,占53.6%;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88.6万人,占46.4%,与“六人普”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9.6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区域拉动,区域中,居住在城镇的常住人口为124.6万人,占区域总人口的88.6%,其中,除梅里斯区(38.4%)外,其他六个区占比均超过70%;县域中,居住在城镇的常住人口为93.5万人,占县域总人口的35.2%,除富裕县(45.9%),讷河市(44.3%)居住在城镇的常住人占比超过40%外,其他县均低于40%,最低的是拜泉县,居住在城镇的常住人口仅占总人口的26.9%。

        三、全市人口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一)“一小”问题应予以关注。

        儿童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未来。从“七人普”数据来看,全市0-14岁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与“六人普”相比降低2.6个百分点,且低于全国7.5个百分点。从“七人普”数据来看,放开“二孩”后,全市0-14岁人口数量并未明显增加。从户籍资料来看,近三年全市出生人口持续下降,生育率保持较低水平,“一小”人口数量问题逐步显现。

        建议:面对现阶段存在的“一小”问题,我们应积极主动采取应对措施。一是加快出台鼓励生育的地方配套政策,促进国家放开三胎生育政策落地落实;二是优化调整各阶段教育资源,特别是学前教育和初教两个阶段的投入和管理,降低儿童抚养成本,推进全市教育发展适应未来人口变化需求。

        (二)劳动力人口流失较快。

        劳动力人口数量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从“七人普”数据来看,全市15-59岁人口数量266.0万人,与“六人普”相比减少130.4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8.5个百分点。目前,受自然环境、收入水平、就业空间等因素的影响,适龄劳动力外出务工,随迁家属及异地养老人数增加,大学生毕业后异地就业等,导致全市成为人口净流出城市。

        建议:要加快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从劳动力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推动人口和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一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各类人才到鹤城发展,同时要持续提高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加快人力资本的积累,改善劳动力的供给质量,有效发挥劳动力资源的智力优势,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二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缓解劳动力资源减少带来的压力。

        (三)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人口老龄化是压力也是动力。按照国际通行标准,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10% 以上即是达到人口老龄化社会或地区。从“七人普”数据来看,全市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98.2万人,占总人口的24.1%,与“六人普”相比增加28.2万人,占比上升11.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5.4个百分点。其中,8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10.7万人,比“六人普”增加了4.5万人。随着第二次生育高峰出生的“60后”群体逐渐步入退休年龄,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导致全市老年人口不仅规模大、增长快,而且高龄化趋势明显。人口老龄化将对经济增长、社会福利、卫生保健和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带来严峻挑战。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发展,实现“十四五”规划所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解决好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建议:老龄化或超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已成客观事实,养老已经给全市经济社会带来了压力和挑战,但同时养老产业所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前景,也为养老产业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给养老产业的结构调整带来了机遇。一是要科学谋划,统筹推进积极应对老龄化各项工作。因地制宜,分区域分类别施策,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推动社区、机构和家庭多方共建共享,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二是积极开发养老产品。加大招商引资和自我研发的力度,在积极引进生产养老产品企业的同时,加大本地企业养老产品研发的投入,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发适合各个年龄段的老年生活、娱乐产品,提高科技含量,壮大养老产品生产企业,提高市场占有率。

        (四)县域城镇化建设亟待提高。

        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动力。全市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2020年全市居住在城镇的常住人口为218.2万人,占总人口的53.6%,低于全国10.3个百分点,城镇化建设较为落后,尤其是县域城镇化建设亟待提高。

        建议: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影响全市城镇化水平不高的是县域,因此,一是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以适应农民日益增长的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根据全市实际,大力发展多层次的城镇体系,既重视中心城区的建设,也要重视小城镇建设。大力推进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强化县城的中间枢纽功能,扩大县城吸纳农民进城力量。二是促进劳动力回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从而拓展就业空间,以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基础留住劳动力人口,留住人才。同时,将大量外出务工经商愿意回乡的人引回来,促进劳动力回流,成为城镇发展的新动力。三是促进资本回流。利用乡情这一纽带,积极联络乡村外出的企业家资源,为其在家乡发展产业提供土地流转、配套设施等便利条件,促使企业家无论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还是维护其在乡村中荣誉和地位的考虑,将较有前途的企业放在自己的家乡,达到资本回流。



      1. (责编:刘晓萌、张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