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中国政府网省人大省政协
        黑龙江省政府>>龙江要闻>>要闻动态

        “全屯牲畜被钩机深埋”是谣言 黑龙江省公安厅通报三起涉疫情网络谣言典型案例

        2021年01月20日13:49  来源:人民网黑龙江频道

        发布会现场。石启立 摄

        1月20日,黑龙江省政府新闻办举行“黑龙江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61场。近期,黑龙江省出现疫情,部分网民为博取眼球,制造、传播有关疫情虚假信息,甚至发布网络谣言,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疫情防控,给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带来一定负面影响。省公安厅副厅长王晓丹介绍,全省公安机关持续加强涉疫情谣言和虚假信息的网上巡查,积极接受网民举报,并针对有关部门认定、通报的网络谣言开展进一步核查、处理。目前,全省已累计发现、受理、处置各类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77条,依法行政处罚发布网络谣言人员18人,批评教育59人。

        黑龙江省公安厅副厅长王晓丹。石启立 摄

        王晓丹通报了3起近期公安机关打击处理的网络谣言情况:

        案例一:黑河市公安机关依法查处网民制造传播偷渡人员携带病毒回国网络谣言案。2021年1月11日,黑河市公安局接受网民举报,爱辉区网民李某在《百度-百家号》发表涉疫情网络谣言,称黑河疫情源头是去俄罗斯打工人员偷渡带回来的。黑河市爱辉分局海兰街派出所民警立即对涉嫌违法嫌疑人李某进行了传唤。经讯问,李某为了蹭热度,获取网络流量,编造了该谣言信息。爱辉分局海兰街派出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之规定,对违法行为人李某处以行政拘留10日行政处罚。

        案例二:大庆市公安机关依法查处网民编造感染疫情网络谣言案。2021年1月17日,大庆市公安机关工作发现,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网民刘某在微信朋友圈、微信群中发布自己核酸检测呈阳性的图片,大量网民转发。经公安机关与卫健部门以及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核实,当地并未检测出阳性病例,网上所传图片为虚假信息。经讯问,网民刘某为了能够引起大家关注,将自己呈阴性的核酸检测结果,P图修改为阳性后上传到网上。属地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依法对刘某处以行政拘留7日行政处罚。

        案例三:绥化市公安机关依法查处网民编造望奎县牲畜因疫情被宰杀网络谣言案。2021年1月16日,绥化市公安机关接有关部门通报:绥化市望奎县居民姜某编造“惠七二屯所有牲畜被宰杀,用钩机挖坑深埋”谣言信息,在网上发布,并被大量转发,引发民众恐慌。经核实,根据绥化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安排部署,为确保群众人身安全,决定将惠七镇两个屯子的村民集体转移、集中隔离,并安排乡镇干部成立服务队、护村队,负责牲畜喂养和住宅安全看护,牲畜被屠宰深埋等相关信息为不实谣言信息。公安机关依法对姜某处以行政拘留10天,并处罚款500元的行政处罚。

        当前,全省各地、各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正全力开展疫情防控工作,黑龙江省公安厅呼吁广大市民一定要从权威媒体、官方渠道了解疫情信息,切勿轻信、传播非正规来源、未经证实的疫情信息,更不要主观臆测、编造散布涉疫情谣言和虚假信息。抗击疫情,需要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希望大家能够切实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共同建设清朗的网络环境,共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杨雪楠)



      1. (责编:张喜艳)